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贵州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提质增效 5年新增产值超过6亿元

    信息发布者:人生是一场单程的旅
    2018-11-21 19:47:26   转载

    “威宁洋芋好吃得很”,谈到贵州高原的特色农作物,很多人都赞不绝口。


    从南美引进到国内种植的农作物中,贵州有着300多年的马铃薯历史,是国内最早种植的区域之一,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贵州高原马铃薯产业。


    为充分发挥贵州自然生态特点,促进脱贫攻坚与特色产业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省政府出台鼓励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刺激下,各地大力发展马铃薯并取得明显成效。


    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354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1116万亩,总产量1210万吨,贵州的马铃薯在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但生产水平低、加工能力弱以及效益差,只是马铃薯生产大省而非产业大省。


    为推进贵州省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马铃薯种植大省向产业大省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3年起启动贵州省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作为省农委、省财政厅启动的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产业体系由贵州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为建设依托单位,下设育种、栽培与加工2个功能实验室,以及荔波县、毕节市、纳雍县和盘州市4个综合试验站。


    围绕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在首席科学家范士杰研究员带领下,省马铃薯体系的专家团队广泛深入科研生产一线,以品质育种、抗病育种为先手,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创新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加工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分析马铃薯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5年来,通过马铃薯产业体系,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应用195万亩,总产450万吨,新增总产近50万吨,新增产值6亿元。



      体系首席专家范士杰与功能实验室主任夏锦慧现场调研。


      优化品种结构 加快品种更新步伐


      2013年以前,贵州马铃薯主栽品种大多以“会-2号”和“威芋三号”等老品种为主,质量差、产量低,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马铃薯产业体系成立后,为解决品种老化等问题,体系采取选育与引进齐步走的方式,创新种质资源,开展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目前,自主选育审定马铃薯品种6个,同时,从国内外引进新品种112个;筛选出适宜全省马铃薯冬作区的种植品种5个,春作区种植品种6个,秋作区种植品种2个;通过品种更新换代,全省马铃薯新品种应用率提高到60.6%。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贵州山区,生产季节的高温高湿环境容易引起马铃薯的晚疫病高发和常发,加上生产上缺乏抗晚疫病的品种,常常造成产量锐减。“这种死循环的现象要在我的手中得到改变”,体系首席科学家范士杰研究员暗暗立志。从参加“十五”国家马铃薯重点研发专项起,范士杰加强与国内马铃薯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大量引进试种国内外种质资源,开展种间杂交、品系鉴选、抗性鉴定、品质分析等探索,在10余年的辛苦探索与期盼等待中,终于从1000多份杂交后代材料选育出了“黔芋7号”,这一抗晚疫病、高产、优质新品种在2012年-2013年国家马铃薯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排名第一,2015年通过审定,实现贵州马铃薯国家级审定品种的零突破。


      完善脱毒种薯技术支撑体系 保障种薯质量安全


      脱毒种薯是马铃薯优质高产的基础,但种薯的繁育周期长、生产企业技术不足,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马铃薯单产水平的提高。由育种功能实验室卢扬副研究员牵头,组建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按照分工,育种功能实验室负责生产核心脱毒苗,毕节和盘州2个综合试验站生产原原种,贵州金农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生产原种和良种,打破科研生产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产学研一体,多级繁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全程覆盖,保障了种薯质量安全。


      2013年来,体系生产优质原原种3000多万粒、原种4060吨、良种12.6万吨,保障了50万亩商品薯生产用种。


      完善生产标准化体系 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马铃薯在全省88个区县均有种植,在不同生产区有春作、秋作和冬作3种栽培类型,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大,种植品种不同,关键技术有所差别。为此,栽培与加工功能实验室主任夏锦慧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各生产区,调研主要技术难点,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形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多品种、多模式技术规程56项,涵盖种薯繁育、大田生产、采后处理、质量追溯4个环节,初步形成了我省马铃薯全程标准化技术体系。


      为解决冬作区前期出苗慢、长势弱,后期易出现青皮薯等问题,夏锦慧研究员与荔波试验站站长蒙懿高级农艺师等团队成员,经过对比研究,将原来的稻草包芯技术改变为黑膜全程覆盖技术,产量提高了18.2%,商品率提高了8.4%。


      作为体系的岗位科学家之一,邓禄军副研究员更关注马铃薯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机械选型、配套种植技术等系统研究,集成了《丘陵山地马铃薯半机械化播种技术》,亩用工由5人次减少至2人次,亩节本增收190元。


      晚疫病是我省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30%,严重年份部分区域会绝收。陈恩发副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应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全省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情况,为企业、农户提供防治方案,指导科学、合理用药,集成了冬作区三次药剂防控技术体系和春作区四次药剂防控技术体系,在荔波、威宁等地示范应用15万亩以上。


      加强技术研发 以主食化研究为重点


      2015年体系专家承担了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根据贵州马铃薯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以主食化中间产品“薯泥”作为重点研发方向,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控制成本的目的。


      以主食化研究为重点,岗位科学家刘永翔研究员团队集成了“不脱水马铃薯产品褐变控制技术”“不脱水薯泥产品加工质量控制技术”等,研发出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马铃薯米粉、马铃薯汤圆等10余种主食化产品,12项发明专利获得受理。


      贵州杨老大食品有限公司是马铃薯主食化生产试点企业之一,为降低成本,育种和加工功能实验室刘嘉博士,采用鲜薯蒸煮成土豆泥后添加到米粉原料,制得的马铃薯米粉可以煮7分钟以上不断节,还带有马铃薯原香味,成本优势明显:只需3斤鲜土豆、1斤大米即可制得2斤马铃薯米粉,成本降到与普通米粉持平,市价与普通米粉差不多。


      加大技术 培训5万农民“职业化”


      体系专家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在荔波试验站采取“付酬请工,全程培训”的模式,邀请农民参与示范基地的建设中,通过边做边学,并支付报酬的形式,让其理解并掌握技术;在毕节试验站采用现场观摩培训方式,通过良品种展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田,现场观摩讲解,以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种植户的认知度。截至目前,体系已举办培训会542次,培训农技人员5613人次,种植户11099人次,农民50231人次,开展技术咨询11.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1万份。通过培训,为马铃薯产业储备大量技术人才,保障产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体系专家为解决安顺西秀区杨武乡、桐梓县海校街道、平坝县天龙镇等,技术需求迫切,体系克服该区域没有试验站和示范县的问题,组织2个功能实验室的骨干成员,第一时间驻点指导,帮助当地制定生产方案和技术方案,集中培训农户,全程指导农户种植,帮助当地建设马铃薯基地5万多亩,涵盖了3个乡镇32个村。


      2016年以来,体系团队成员已有32人参加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范士杰、雷尊国、邓禄军、夏锦慧、李飞、潘牧6人分别出任威宁、长顺、平坝、台江和玉屏的技术团长,其中平坝团、长顺团和威宁团分别荣获2016年和2017年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优秀专家团队。


      2017年全国马铃薯大会在毕节市成功召开,威宁自治县万亩连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收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表扬,获得“突出贡献奖”表彰。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